首页 >> 中医美容

治疗手肩麻木的妙法不用吃药哦

中医美容  2019年06月28日  浏览:4 次

  摘要:只需按住颈椎就可以找出患病部位。用右手拇指把患者的颈椎由下至上逐一按一遍。患者感到脖子后侧疼痛无比,麻的部位在左侧,在颈椎左侧找最疼的地方,这就是病根所在。 如果是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手麻肩麻,按压天宗穴和膏肓穴没什么反应,按压天髎穴感到了手麻,这表示患者颈椎出现了异常。

  如果麻的部位在左侧,站在患者的左侧,双手扶住患者的额头和脖子,把头向左侧倾斜一下,患者立即会感到手麻,随后再往右侧倾斜头部,这时就没有感觉,这绝对是颈椎间盘突出。只需按住颈椎就可以找出患病部位。用右手拇指把患者的颈椎由下至上逐一按一遍。患者感到脖子后侧疼痛无比,麻的部位在左侧,在颈椎左侧找最疼的地方,这就是病根所在。

  然后在发麻的手中找出手背上的中渚穴、手腕外侧的阳池穴、手腕外侧的外关穴,并进行治疗。如果同时对肩部的天髎穴、天宗穴和膏肓穴也一起进行治疗,异常骨位的痛症和手麻现象会立即消失。

  中渚穴

  寻找中渚穴方法:

  掌心向下,中渚穴位于手背部位,小指与无名指根间下二厘米手背凹陷出,用力按压,会有力量脱落的感觉.

  主治功能:

  可治疗目眩,站力时头昏眼花,耳鸣,肋间神经痛,后颈沉重感.该穴位为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例举常见症状:

  突然站力时,或者突然回头,就回有头晕目眩.这都称为目眩,头晕眼花.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是比较危险的,一般明智的做法就是蹲下.这里可以介绍一种常用的方法:在你突然觉得头昏眼花的时候用手按住中渚穴(或者用食指和大拇指夹住首长,深呼吸后按压,大约6秒后,缓慢吐气再按压.左右交替,各做5次.这样效果很明显.------------对于患头晕目眩的人士请一定记住.

  阳池穴

  【定位】

  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解剖】

  下为腕背侧韧带,在指伸肌腱(桡侧)与小指伸肌腱之间;布有腕背静脉、尺动脉腕背支的分支;有尺神经手背支、前臂后皮神经分布。

  【主治】

  ①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

  ②腕痛。

  ③消渴。

  ④女性手脚冰凉。

  【操作】

  直刺0. -0.5寸。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前臂疼痛麻木、腕关节炎等。配外关、曲池主治前臂疼痛麻木;少商、廉泉主治咽喉肿痛;配胃管下俞、脾俞、太溪主治糖尿病。

  【备注】原穴

  外关穴

  【定位】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或当阳池穴与肘尖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

  在尺骨与桡骨之间,深部有小指伸肌、指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布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属支、骨间后动、静脉;有前臂后皮神经和骨间后神经分布。

  【主治】

  ①头痛、偏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②热病。

  ③胁肋痛,上肢痹痛,肘部酸痛,手臂疼痛,肋间神经痛。

  ④瘰疬。

  【刺灸法】

  直刺0.寸;可灸。

  【临床应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偏头痛、高热、神经性耳聋、肋间神经痛、落枕、急性腰扭伤等。配太阳、率谷主治偏头痛;配足临泣治疗耳聋、目痛、颊肿、项强、肩痛;配后溪主治落枕;配阳池、中渚主治手指疼痛、腕关节疼痛。

  【备注】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外关主治】手指疼痛,肘臂屈伸不利,肩痛,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热病,胸胁痛。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气。

  【运行规律】一是循三焦经上传于支沟穴,二是别走心包经,三是上行于天部并交于阳维脉。

  【功能作用】联络气血,补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外关穴----------

  【定位】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或当阳池穴与肘尖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刺灸法】

  直刺0.寸;可灸。

  天髎穴--------

  该穴位于人体的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直刺0.5-0.8寸;可灸。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天宗穴-----------

  【定位】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 折点处取穴。

  【指压手法】

  上半身保持直立,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手指自然垂直,中指指尖所碰触之处就是天宗穴。

  【操作】

  直刺或向四周斜刺0.5~l寸。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l寸。

  膏肓穴

  寻找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膏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指压此穴,可以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膏肓灸法是中医学中一种传统的特种灸法,最早见载于《千金要方》卷三十第七,后人集为《膏肓灸法》二卷。此法之独特处在于首先强调取膏肓穴的 姿势,务必使两肩胛骨充分分离, 筋骨空处,按之患者觉牵引胸肋中、手指痛,即真穴也。 其次,施灸壮数宜多, 灸至百壮千壮 。结合现代临床的具体情况,一般以十多壮为宜,本组病例灸十三壮。其三,灸完膏肓穴后必须灸气海、足三里三穴, 以引火气实下 ,防气火壅盛于上。考之,膏肓穴不见于《明堂》、《甲乙》二经,后人将其列属于膀胱经。昔秦缓不救晋侯之疾,是病入膏肓之故。曰: 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难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针灸大成》云: (灸膏肓穴)主治阳气亏弱,诸风固冷 用以治风关痛,通过膏肓,并配合气海等穴,激发经气,温通经络,补火祛寒,散风逐湿,扶正达邪,标本两顾。对于风湿寒性关节痛诚为捷要之法。

  膏肓灸法虽操作略为繁琐,且有艾烟熏燎之不便,但对此类尚缺少特效疗法之顽疾仍不失为良法。

  操作方法:先膏肓穴以大艾炷灸,每次十三壮;再使患者平卧,取气海、足三里三穴,大艾炷各灸七壮。若需加灸至阴穴,则与灸膏肓穴同时进行,小艾炷两侧各七壮。每天一次,十五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三天。

  如果艾柱操作麻烦,可以该用中药艾条,每穴位20分钟。疗程不变。

  取膏肓穴法:患者平坐床上,屈膝抵胸,前臂交叉,双手扶于膝上,低头,面额抵于手背,使两肩胛骨充分张开,在平第四胸椎棘突下,肩胛骨内侧缘骨缝处按压,觉胸肋间困痛,传至手臂,即是膏肓穴,掐痕做标记。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背部有主一身阳气的督脉和贯穿全身的足太阳膀胱经。 背宜常暖 ,历代医家在背部施行的擦背、捶背、刮痧、担脊、拔火罐等多种保健养生方法,都有一定的功效。背部除膏肓穴外,还有大椎、身柱、风门、肺俞等重要穴位。每次选用其中的2~ 个施行保健灸(用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隔天一次,坚持进行,能防治感冒、咳喘、小儿吐乳等多种病症,对维护心肺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及促进健康长寿,均十分有益。

  祛风通窍,舒筋活血,镇静安神,除“协日乌素”。用于半身不遂,左瘫右痪,口眼歪邪,四肢麻木,腰腿不利,言语不清,筋骨疼痛,神经麻痹,风湿,关节疼痛。

小孩发烧怎么回事
孩子发烧不退怎么办
宝宝一直发烧不退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