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苦难教育真的有用吗
中医减肥 2020年07月21日 浏览:0 次
零零后等新生代的成长环境已经截然不同,大多养尊处优,没有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这时再宣扬吃苦而不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会招致他们的反感。何况“吃苦就会成功”的幻想迟早会被证伪。
“怕吃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一阵子”。最近,湖北随州一位校长开学后国旗下的一次讲话火了,20日晚,长江官方以《湖北中学女校长火了!对学生说的话,竟点醒不少中国成年人!》为题,推送了她的讲稿,阅读量超 0万人次,超过1万名友点赞,有知名企业老总表示,要分发给员工学习。
她的演讲内容几乎是家长和老师们的老生常谈,譬如如下这些:
若想成为非常之人必须学会吃非常之苦。
人生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要么像孙俪那样吃苦十年,精彩五十年;要么安逸十年,吃苦五十年。
上方或承压于布林通道上轨线2235美元/吨。同时高中女校长谈吃苦刷屏朋友圈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句话和“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异曲同工,口口相传。它最早的出处来自哪里呢?
明·冯梦龙辑《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公子自思:“可怎么处他?”走出门来,只见大门上挂着一联对子:“十年受尽窗前苦,一举成名天下闻。”“这是我公公作下的对联。他中举会试,官到侍郎。后来咱爹爹在此读书,官到尚书。我今在此读书,亦要攀龙附凤,以继前人之志。”又见二门上有一联对子:“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后来成为民间俗语,改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古代一位读书人,经过十年寒窗,类似一番“头悬梁、锥刺股”的努力后,中了举人,也通过了科举的中央考试,一举成名,走上仕途后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侍郎(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这位仁兄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为:吃苦、吃苦还是吃苦。
故事发生在明朝,当时科举分科考、乡试、会试、殿试、庶吉试五级,最低一级的科考录取率在10%左右,乡试是10%,会试有学者估计在 0%左右,也就是说像上面这位仁兄一样通过会试的录取率为 ‰。(比现在的高考惨烈得多,2015年高校录取率达74. %。)绝大多数科举报考者是当炮灰的,相信炮灰里面一定也有无数吃得苦中苦的人,对他们而言结果却是名落孙山。
古代科举考试
同样被视为“成功人士”的科学家爱迪生如何总结成功经验呢?他的那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虽然强调了汗水,但也不敢忽略灵感。那一点灵感或者说天赋,有着点石成互联时代金的作用。
而且,成为“人上人”的价值观也是扭曲的,就好像要把所有人摆在一个梯子上排序,不是你上就是我下。而我们还有一句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现在的职业远不止这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共18 8个细类(职业)。
你可以梦想做一个科学家,也可以梦想做一个货车司机,不能说科学家就一定比货车司机伟大,只要符合自己兴趣,适合自己,就是对的选择。
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总有一些反人性的东西,把学习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然后让学生甘之如饴,迎难而上,却忽略学生的兴趣与天赋,也不去探索寓教于乐的方法。
这点笔者有切身的体会,高中时老师们号召“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我放弃喜欢的文科,选择理科。但是学习的过程十分痛苦,那些漫天飞的方程式简直像天书,从来没有人告诉我是努力的方向有问题,他们只会告诉我是因为我不够努力。在后来的职业选择中,我毅然放弃了理科,并为此感到庆幸。
美化苦难,只是人的臆想
人们总是喜欢美化苦难,仿佛不吃点苦头就干不成任何事情。人们常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贪生怕死、趋利避害,这些人摊上了这些苦难后有所发奋,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果司马迁面临两个选择:受宫刑后能忍辱负重,着史流芳百世;当一名普通文官,顺遂地度过一生。估计正常人都不会自愿选择前者。况且,受宫刑者何其多,也只出了一个司马迁。
司马迁(剧照)
孟子的话也常被人引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更是何其荒谬,对于心志受苦、体肤受饿的人好像是老天故意在考验你,只要你通过了考验,更大的奖赏在等着你。然而实际上如《道德经》上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就是说“上天”(如果真有的话)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偏爱任何人。遭遇苦难只是概率问题,摊上了就只能面对。
事实上,苦难也并不总是导致伟大。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它毁坏人的尊严,伤害人的心灵,扼杀人的创造力。
知青在劳作
有多少知青在下乡后没有得到所谓的锻炼,而失去了人生中的重要教育和选择机会,命运被彻底放逐;又有多少人因为承受不住巨大的苦难而陷入精神崩溃,比如失去孩子的祥林嫂。还有多少人童年时受到创伤促使人格扭曲,比如希特勒童年时身体孱弱,家境贫寒,常常遭受同学虐待,促使他后来产生强烈的报复思想。
有心理学家说,我们的生活中会出现各种意外或失望。如果它们引起的痛苦在心理承受范围内,就会平静被处理而过去。如果它们过分强烈形成创伤,就会无法绕开深陷其中。
而对于宣扬吃苦受难的人,更是应该保持警惕。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内地,之所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因为佛教主张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能得到幸福。这里且抛开宗教的对与错,单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他们支持“吃苦受难”的观点正是让百姓逆来顺受,甘于被奴役的命运,不思改变和反抗,有利于巩固专制皇权。
再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王桂兰校长,她宣扬吃苦也有自己的私心。她说,现在最担心的是,自己的用心良苦最后可能是 “养壮了别人的娃,没滋养自己的娃”。也就是说她其实是希望自己学校的学生吃得苦中苦,使她治下的学校成为“人上人”。
结语:
对于零零后等新生代,他们的成长环境已经截然不同,大多数养尊处优,没有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如果这时再宣扬吃苦而不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会招致他们的反感。何况“吃苦就会成功”的幻想迟早会被证伪。
(实习:郑娜)
丹东治疗白斑的医院烟台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醋酸泡大蒜治疗灰指甲
- 上一篇: 藩国墨派安娜的钥匙短篇小说
- 下一篇 藩国北京西直门左转
-
管理火箭又一奇兵复活季后赛曾投全中必有大用
2020-09-18
-
青海体育局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徒步登山活动
2020-07-09
-
电影河间圣手在京首映
2019-07-13
-
推拿治小儿腹泻受欢迎
2019-07-07
-
中医介绍辣椒有哪些养生功效
2019-07-07
-
淡豆豉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