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丰胸

寂灭法师以众为我的佛教生活二从造作的人间节能

中医丰胸  2020年09月25日  浏览:1 次

寂灭法师:以众为我的佛教生活(二)从造作的人间说到忏悔的人间

一个人生存在世间,身口意随时都在造业,身体上的举止动作有善恶的行为;嘴上的说话,也有善言恶语;内心的意念,也有善恶的思想。这中间,普遍的与善业相应者微乎其微,与恶业相应者却比较多,因此,人与人相处时,要常常怀着忏悔惭愧的心。

在佛教里,“忏悔”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其功德不可思议。譬如一个学生犯了过错,到训导处认错忏悔后,他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健全的青年。一个出家人要经常忏悔,从忏悔中可以消除往昔所造之恶业。“忏悔”犹如菩萨的慈悲法水, 藉此法水,能够洗涤无始以来的罪愆,获得清净的佛道。

人生在世,虽仅数十寒暑,但是,为了事业,为了家庭, 难免奔波劳累,甚或与人争执计较,这中间,身口意三者,不知造了多少善业与恶业,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及时反省忏悔,则善业增长,恶业消除,仍然不失为堂堂正正的一个人。因此,佛经云: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儒家的孔子也曾经说过:朝闻道,夕可死也。无明烦恼生起现行,只要及时觉悟忏悔,仍然是个清净善良的人。俗亦有云:发愤图强。一个人最怕的不是犯了过失,而是犯了过失仍然不知道悔改。如同隐入错误的泥淖里,若能及时回头,仍可得救;如果一意孤行,自怨自艾,耽溺于过失中不肯自拔,则将越陷越深,终于遭到灭顶。佛教中有《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梁皇宝忏、大悲心忏、八十八佛忏悔文等,都是教人常行忏悔;每月的布萨,即教人发露忏悔,所有罪过,一经忏悔发露,则如同经过法水洗净,不会再遭遇旁人的责难与遗弃。

如上所述,大家了解了忏悔的意义与功德坚持以发展的眼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忤悔呢?除了佛教的布萨、拜愿以外,让我各位一个在人际间最行得通、最能够获得和谐的妙法。这个办法,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牢牢记着你是好人,我是坏人的铭言。印光说:尽虚空遍法芥都是佛菩萨,其中多了一个小人,那就是我。

平常一个人,无论怎么样他总是处处要维护自己,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只有自己才是好人。三国时,曹操有一句话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自己不能吃亏,自己永远是对的,这是一般人的观念。可是,一个信仰佛教的人,却要处处为别人设想,大家都是好人,只有我是坏人。如果世间上每一个人都能有这种观念,相信这个世界是和谐的,人我之间绝对没有争执的事情。什么道理呢?举个例子说:

张三把电风扇打开了。李四不喜欢,开口大声说道:

“喂!不要只顾自己吹,想想别人已经感冒了导报问她:“你为什么愿意苦苦寻找15年,赶快关掉!”

张三不服气,顶了李四一句说“..你自己感冒,站到旁边去!别人热死了也不能吹吹风吗?”. “我为什么要站到旁边去?”李四发火了。

两个人因此争执起来,一个要开,一个要关,吵得不可收拾。

再者,甲从外面进门,刚坐下,一阵风吹来,门“彭”一 声关上了。

乙坐在里边看书,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弄得烦恼了,骂道:进来也不会随手关门啦?

甲一听,反驳道:“门本来就没关,你怪什么的?我怎么知道会刮风呢?”

“…”乙不服气,两个人终于冲突起来。

让我们检讨一下上面两个例子。如果张三和李四都能稍为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相信两个人绝不会起争执的,譬如张三得知李四感冒,赶快对不起,把电扇往旁边挪一挪不就没事了吗?

甲乙两个人的争执,如果在乙发怒时,甲适时地道一声 “对不起”谁也奈何不了他,又有什么争执可起呢? 每个人先承认自己是坏人,凡事都是自己的错,勇於认错,勤於忏悔,则无明烦恼亦无从生起,人我相处,自能和谐,生活即可获得幸福快乐。

附:菩萨灵感事迹三则

梁朝时代,有个和尚名叫法桥。是中山地方的人。少年的时候就出了家。喜欢诵念经典,苦于发出来的声音不够清楚畅快!于是乎他就绝食,忏悔自己的罪过。经过了七天七夜,一心一意皈依菩萨,非常虔敬诚恳。不懈怠一下,刻苦祈祷菩萨现时感应!同学们苦苦地劝告他不要绝食,他却发誓不改变他原来的意思志向。到了第七天,觉得喉咙里面豁然畅通,即刻拿水来洗漱着说:我有感应了!”于是作三契经”就是三段诵念经典的声音,相隔数里远近地方的人听得很清楚,都来看他诵经,非常惊叹。后来每每诵经数十万字,无论日里夜里诵念不停,他的声音悲愤婉转通于神明。活到九十岁,他的声音还没有改变一点。《高僧传》初集

刘宋时代有位伏万寿,平昌人。元嘉十九年,在广陵为卫府参军官,假期满了要回去,四更天里起来渡江,长波安流,行至江心,忽风起似箭,时又黑暗,不知东南西北。万寿平素信奉佛法,唯以一心皈命,念念圣号无间断,忽然和同船中几位同时看到北岸有光,形状好像村火,向火而行,还没有天亮,而船已安全抵岸。问那里的众人,都说昨夜没有燃火的,于是方悟为佛力所致。《冥祥记》

宋朝有个和尚,叫求那跋陀罗。是罽(寄)宾国的王族。学问渊博、深入经藏,尤其精通大乘佛法。在元嘉年中,东游来到中国,想宣讲《华严经》以弘法,但以不通华语,因此深怀惭愧感叹,所以朝夕礼佛拜忏。虔诚祈祷菩萨,求其于冥冥中加以感应。一夜忽然梦见一位神人穿白衣服拿着宝剑,另手持一人头,说:你忧虑什么?”法师告诉经过,神人说:不用多虑。”就用剑把法师的头割下换了新头。问痛吗?”答:不痛。”豁然醒觉,从此以后,对于华语无不通晓。于是讲说《华严经》(《高僧传》初集)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忏悔

忏悔,佛教语。梵文ksama,音译为“忏摩”,省略为忏,意译为悔,合称为“忏悔”。佛教规定,出家人每半年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遂成为自陈己过,悔罪祈福的一种宗教形式。引申为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决心悔改。

开利空调外机清洗
厦门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南京治疗白癜风花多少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