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保健

卜瑞妄论陶渊明1读陶渊明辞官前诗文有感

中医保健  2020年06月09日  浏览:1 次

卜瑞妄论陶渊明(1)读陶渊明辞官前诗文有感

题记:陶渊明是陶氏的文化始祖,作为陶氏后人议论,不论正确与否,都属妄论。

与其附逆为官,不如躬耕乞食

一读陶渊明辞官前诗文有感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做法都有着不一样的见解,有人说,这是逃避现实,放弃社会的消极态度;有人说,这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无声反抗;有人说,这是追求自由,随心而行的超然洒脱;有人说,这是只顾自己,不负的错误行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陶渊明辞官归隐的行为?

我按陶渊明诗文创作的时间顺序,把陶渊明从二十一岁到四十一岁的诗遂篇品读下来,得到的答案是,陶渊明处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了战乱、黑暗、灾荒的时代,面对篡位改朝的桓玄和刘裕,与其附逆为官,不如躬耕乞食。

我们看到陶渊明的第一首诗是二十一岁作的《乞食》陶渊明将诗题取名为《乞食》实际上表现的是一种怨愤。因为诗里并没有通常上门乞讨的凄苦气氛经过6年的打拼,而描写了主人对他这位不速之客,未等启口,即延请登堂入座,开怀畅饮,乘兴赋诗,谈笑竟日,充满了诙谐的情趣。明代黄廷鹄就指出:“`谈谐终日夕′、`情欣新知欢′非真乞食也”明代张自烈也指出:”渊明乞食,正放倒一生,为后世达人说法,意谓劫掠多财,不如守贪乞食也。“这是陶渊明一生行为的基石:劫掠多财,不如守贫乞食也。陶渊明一生坚守的气节,就是不取不义之财,宁可躬耕,向田乞食。

陶渊明三十六岁第二次出仕,这是被诟病为“附逆”的出仕。这次出仕在辞职前留下的诗是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品读这首诗使我们能够了解他出仕与辞职的深刻原因。应该说,这次出仕与辞职都是陶渊明审时度势之举。从当时的地方势力来看,似乎只有桓玄能拯救晋室于危亡之中。桓玄似乎不仅有远大的志向,卓越的见识,而且有武略也有文才。陶渊明觉得可以施展抱负,实现自我。但是,进入官场,在桓玄身边与进京的过程中,他目睹了桓玄篡位阴谋的多幕剧,洞穿了桓玄的野心。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合污,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此时的陶渊明身在官场,却“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将官场与田园相比较,产生了归意。第二年(公元401年)他即以母丧为由,自行退职。桓玄篡位时,陶渊明已远离朝庭,并且可以再次出仕,参与反抗桓玄的斗争。因此,不能说第二次出仕是“附逆”应该说,陶渊明抱着施展抱负的希望出仕,带着看破桓玄的失望辞去,而且能见微知著。

我们看到,思考辞职和归家后的陶渊明开始喜欢山水田园了,除了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外,表现这种思想的最早诗文是巜游斜川并序》接着是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巜和郭主簿》巜止酒》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巜劝农》巜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在这些诗中,陶渊明表达了对田园的热爱,他说自己:“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他赞美:“鸟哢欢新节请关注6637《雷霆之怒》官方站:,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同年六月,陶渊明受辟举赴京口任刘裕镇军军府参军。元兴三年(404年)二月刘裕被众臣推为盟主,率部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起事。三月攻入建康,被推为使持节、八州军事都督、徐州刺史。这期间,刘裕将军军府设在京口,急需主薄和诸文职官,这是陶渊明被辟征的客观原因。刘裕的起事在当时被视为义举,陶渊明有建功的思想,这是应征的主观原因。当然,陶渊明本以高节自励,而此时又将卷入政治的漩涡。因此,他的内心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心理表现在赴任途中所作的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一个会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作者委运乘化,不喜不惧的人生态度。偶然遇上了出仕的机会,姑且顺应,暂时游迹于仕途吧。但是,他又说:终返班生庐。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四十一岁,他己调任刘敬宣建威将军军府参军,衔命使都,作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从这首诗联系前几首,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陶渊明的思想,依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深度。他阻风于规林时,只是想到家乡美好的园林而不想从政,“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在夜行涂口时,只是想到一向爱好诗书,而园林中又没有世俗之情才不想从政,“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在经曲阿时,是看厌了异乡景象而不想从政,“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但在经钱溪时,却是看到钱溪品物美好而不想从政。实际上,不能公开说的是,他又看到了刘裕有着与桓玄一样的野心,因此,跳离官场的信念步步坚定,表面却是对美景的百般挑剔。

辞去建威将军军府参军四个月后,陶渊明担任彭泽令,但他在任仅八十天又辞职。至于辞职的原因,广为流传的就是: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人们经常少读“向小儿”三字,意思就不全面了。“小儿”是对人的蔑称,小儿即小人。来检查工作的督邮是个小人,要向小人折腰,他不干了。而付诸文字的仅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实际上,都不是陶渊明辞职的根本原因,元朝李公焕就曾经指出:“岂一督邮能为之去就哉?躬耕乞食,且犹不耻,而耻屈于督邮,必不然矣。”陶渊明意本不仕在先,不肯屈腰见督邮在后,督邮是陶渊明辞官的最后一推。不管怎么说,这篇巜归去来兮辞并序都是陶渊明辞职的宣言,从此,他不再出仕,坚持了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孟子说:“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儒家主张,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读书人就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出来做官,不是为了拿俸禄。而有时也是为了解决贫困而出来做官。陶渊明做了两次参军,这是因为他曾经有一份建功立业之心。最后做彭泽县令是想通过做官解决贫困问题,但是,官场并不如意,所以,决意退出。一般的人不是追求名,就是追求利,而陶渊明最终超脱了名利的缰索,在精神上得到解放和自由。

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写诗的。古人曾说过“读书不可泥於句下。”我们读陶渊明诗要透过文字,联系他所处的时代,看他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情况。古人早就认识到“陶公胸怀澹远,妙处尚在语言文字之外。”陶渊明亲历两次篡逆的变乱,他在桓玄和刘裕手下工作过,想想他年轻时巜乞食诗背后的深意,我们更加明白了他为什么会辞官。应该说,陶渊明处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了战乱、黑暗、灾荒的时代,他只有辞职躬耕乞食,才能保住自己内心之中的一份平安。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陶渊明

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六十岁左右去世。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
狮马龙活络油可以长期使用吗
江西治疗白癫风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