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姚秉中
中医保健 2020年01月08日 浏览:1 次
摘要:姚正平,原名姚秉中,浙江省绍兴人,生于1908年,卒于1979年。其父为清末六品官职,管辖钱粮。姚氏17岁师从刘芷菁学医,后又从张友松学习。姚正平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的宝贵经验非常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对提高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上世纪40年代初,曾于北平市卫生局西医学习班学习西医 年。1950~1955年,在家中设诊之余,常去庆仁堂、济仁堂、万全堂、千芝堂、西鹤年堂应诊。1955年,到北京市第五医院工作。1960年,到北京市中医学校内科教研室任教。1964年,调至北京中医医院内科。曾任中华医学会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学会理事等。其所撰写论文,分别在《中医杂志》、《北京中医杂志》发表。
姚正平以命门 三焦气化学说指导肾炎的治疗颇有创见。他认为命门之火是三焦气化的原动力,命门火衰必然导致三焦气化不利。三焦之气不化进而引起水液代谢障碍,从而形成痰、饮、湿、肿、臌、胀等多种病证,肾炎水肿只是其中之一。虽然外感风寒、疮疡湿毒、饮食劳倦、房劳过度等均可诱发肾炎水肿,但命门火衰所致三焦气化不利是产生水肿的根本原因。此外,他还非常强调脏腑功能失调以及人体阴阳气血失调在肾炎各个发病阶段中的意义。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姚正平善于补泻同用。他认为、急性 心梗 属虚实夹杂,进而提出 内虚之本在心肺肾,病变制约在肝脾 的论点。当 心梗 发作时,气血逆乱造成气滞血瘀。病及肺时,可出现肺气壅塞,统率无权,升降失司,呼吸喘促似的症象。病及肾时,可出现肾不纳气,真阳亏损,阴不敛阳,心阳外越,似休克的症象。病及肝时,可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心神不守而出现心律失常,甚或抽搐、昏迷等心脑综合症;病及脾时,可导致升降失常,出现湿浊内阻证或阳明腑实证。
姚正平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肾病、肝炎、肺心病、冠心病、男子不育症、慢性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等。如对冠心病、 心梗 的治疗,他认为心气盛衰标志着疾病的转归,因此治疗特别强调要护卫心气,调整心阴心阳平衡。用药以生脉散为主酸甘化阴。若心气不足比较明显,则重用人参;若汗出伤阴比较明显,则重用麦冬;若心慌脉数或脉浮,则重用五味子。生脉散一方具有养心阴、益心气、护心阳的作用,如再加黄芪、桂枝则疗效更佳。冠心病、 心梗 脉证一般均相符,不需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而且, 心梗 急性期的病人,舌苔往往有特征性的变化。姚正平发现在有完整舌苔记录的27例患者中,有17例在发生 心梗 后不久,即出现白腻或黄腻糙苔,经中西医治疗后,随着病情好转,舌苔亦逐渐化去。
姚正平认为临床治病,遣方用药是关键。他在治疗慢性肾炎时,常用麻黄、附子二味,用量有时高达 0克,并且疗效可靠,无毒副作用。关于麻黄,他认为当患者表现全身高度浮肿,头面上半身重,证见咳喘,胸闷头痛,口渴尿少,腹胀便溏,或恶寒发热,或不发热,微汗出或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数或沉弦数,辨证为肺气不宣,脾失健运时,法当急则治标,以宣通肺气,利水为法。根据病情不同,可选用越婢加术汤,大小青龙汤,麻附细辛汤,麻杏甘石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汤等。各方均以麻黄为主药,其性辛温,能宣通肺气,通调水道,用量一般为 ~5钱,重则8钱至一两。在使用越婢加术汤时,他认为浮肿重而兼有咳喘时,麻黄量应大于石膏;里热重时,石膏用量应大于麻黄。关于附子,按阳虚程度,轻则 钱,重至一两,有连续服用数月而未见明显副作用者。
用于高热时的解热,也可用于头痛、偏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痛经等。本品亦有较强的抗风湿作用,可用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但因本品有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很少在风湿性疾病中应用。
他达拉非主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能吃通心络胶囊吗
外阴瘙痒什么症状

- 上一篇: 白皮白心的红薯
- 下一篇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
-
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2019-07-16
-
经常牙龈出血该怎么办
2019-07-13
-
推拿按摩不得随意冠名中医
2019-07-12
-
黄芪创高产沙质土壤最为宜
2019-07-12
-
找到适合你的减肥方法
2019-07-07
-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举办中医基层化技术培训
201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