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新闻

藩国听叶嘉莹谈诗忆往

中医新闻  2020年07月20日  浏览:1 次

从上买了两本书,一本《红蕖留梦》,一本 《顾随与叶嘉莹》。先看的是后一本,翻开灰白典雅的书页,里面录有叶嘉莹年轻时的诗词曲习作五十七首,学者顾随先生随手点评的文字,有民国文人的古旧痕迹。 这是六十余年前的往事,岁月虽长逝,但诗词之影痕却让人难以忘怀。受中国春秋笔法的影响,顾随的点评趋向于含蓄憬然,显出老辈学者的为人处世,明显地如秋空般简静。 写这些习作时,叶嘉莹不过十八九岁。1942年秋,她在辅仁大学念二年级,正是一片冰心澈底清的年纪,她与一班少年同学,喜得恩师顾随的指点,纷纷练习诗词写作,颇为勤奋。顾随讲解词曲,温润如玉,诗作也清厉恬静、和润深远,颇有“古人风致”,让人低回,使叶嘉莹受益颇多。叶嘉莹练习的诗词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意境深刻,时而可见她词作的清峻、端妍。顾随洒脱地行草赞语,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爱护,批改符号也异常丰富,看上去单薄的诗页,就此厚重起来。 这些往事,在《红蕖留梦》书中记有着更为生动的细节。从她的口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意生动的师者形象,也可以详知顾随如何指点她诗词创作的桃源迷津。顾随也许是私意特殊看待的缘故,爱以清隽可爱之语赞叶嘉莹,称其为“清才”。他们师生二人又常有诗词相和,纯以诗心交流,因而对叶嘉莹欣赏和创作诗词有极大的影响。顾随的那些丁宁周至深入浅出的话,读了不免让人感动,也可见他冰心自沉于玉壶的殷殷希冀。 除了顾随外,叶嘉莹所结交的高标松柏似的师者学友,还有许多nHyuk,比如台静农、李霁野、赵朴初、镠铖、周汝昌、南怀瑾……那些师友情谊,有的写得浓些,有的写得淡些,但都同样是她极为熟识与深情领略的师者前贤,时有风动枝头的旖旎,也有盘根纵横的高古。其中关于台静农的素描显得尤为沉静有味,两人的交谊,也情愫殷殷,带有一种诗性的虚光。颇值一提的是,她从台静农题为《甲子春日》的一首绝句里,钩沉出他年轻时的一段凄美感情。经了叶先生的一番细致分析,推敲“微波若定亦酸辛”七字,才知台静农诗中原蕴含有一种难以具言的情思。这种知赏极深的体悟,台静农若泉下有知,当有听流水瑶琴之慨。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平(旧称燕京)书香世家,先祖系蒙古满族叶赫那拉氏。其父叶廷元,幼承家学,熟读古籍,工于书法。她身为叶氏一员,继承着深厚的家族文化基因,少年时即表现出吟诗诵词的天赋,又得益于喜欢吟诵诗词的大伯叶廷乂的悉心指点,陆续写下 《咏月》《阶前紫菊》《窗前雪竹》 等绝句小诗,从此,她便与诗词结下相契终生的善缘。那时的她,毕竟年轻,还只是兴于微言,而略为酝酿成为一点作诗的情绪。而随之后来生计的压迫,身体的羸弱与精神的患难叠加,感情上亦不顺遂,使她处于一种寂寞悲苦之中,由此,她心中感发的诗词自然也越发多见起来,加上儒家思想体系的深沉濡染,个性色彩或浓或淡地融入,使她的吟诗诵词趋于厚重典雅。叶嘉莹一生多艰,身历忧患,她年轻时母亲早逝,后离乡赴台,又漂泊北美,去国思家的情绪在诗中间有细笔轻重交错,也让人想起齐邦媛在《巨流河》里的那种浓浓乡愁、漂泊人生、家国之痛,二者均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诗歌的创作,原也就拙欢愉之辞而崇悲苦之声。特别是叶嘉莹有老年丧亲之痛,她用《哭女诗》十首来哭明珠掌上珍的大女儿之逝去,让人深切可知,天壤从来有深悲。很早以前,读过叶嘉莹自述身世的文章,对她风雨飘摇的身世,颇有感触。那时,刻意关注的在于人事,现在,当静夜清宵,品读这些折叠在纸页间的诗作时,更感觉那情感经历如此浑涵复杂。而能够让她从如此悲痛中跳脱出来的,一是将全部感情和精力投入到回国教书一事上;二是借助诗歌的写作,使悲痛的情绪得以抒发和缓解。那些个人的哀然伤痛,渐次就只是纸上的光景或遥远的逝音。 在当下中国,古典诗词的边缘化不可避免,以至于护法者的薪火相传,成为世纪头等大事。叶嘉莹回国之后,传道授业固然是她的人生常态,她于温婉的情致中,重申了自王国维以来的诗词阐释传统,并构建了王国维 顾随、缪钺 叶嘉莹的词学谱系,沾溉来学于无穷,是不消说的。但她倾力于诗词的诗性解读,提倡古典诗词的推广,更是她一心要做的大事,也成为她重要的精神仪典。 读张候萍笔录的叶嘉莹先生,于我而言,别有一番情趣滋味,她是老得温文,红得婉约。叶嘉莹如今已逾九旬,犹记着当年在辅仁大学顾随先生所言: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较具体地说,她诗词作品中的智慧之光,岂但“自照”,更是嘉惠学林。譬如我这不喜多愁自苦的人,也常在她诗里看到切合自己的心情遭际、世俗的悲欢得失。又或如书序者沈秉和所言,让人“恍惚间见到了一条通向诗心的幽径”。作为后学,缓步行走在这条幽径上,撷拾这些美丽的像这样的公司是主要做站建设的诗词落英,心里也渐渐涌上些珍重人生余阴的心享。 (:李万欣)

曲靖治疗白癜风医院
自贡男科医院
南平妇科医院哪家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