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常识

2015中国好书孔学古微节能

中药常识  2020年10月04日  浏览:3 次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2015中国好书奖”致敬了一本50年前一位中国学人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孔学古微》。

《孔学古微》

徐梵澄 著 | 李文彬 译 | 孙波 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精装 | 240pp | 201508 | 8.00

《孔学古微》是“被低估的大师”徐梵澄向印度乃至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传统菁华的第一本著作,对孔子的生平经历、著作思想、教育成就都有较为系统的介绍;同时,由于作者精研印度文化和西方哲学,在中西比较和中印比较的视域里观照孔子思想,具有独到之处。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2015中国好书奖”致敬了一本50年前一位中国学人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孔学古微》。站在这本书背后的是一位“被低估的大师”——徐梵澄。徐梵澄先生曾说,自己的简历极为简单,“即自少至今,未尝离学术界一步,经营任何事业”。

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到译介西方哲学著作和印度古代经典,徐先生汇古中西,是兼及中、西、印三大文明的学术大家。他一生的思想进路,端的是沿着鲁迅之“立人”、“改造国民性”和印度圣哲室利·阿罗频多之“变化气质,并终期转化社会与人生”的精神方向。先生广博深沉的思想宝库有待更多后来者挖掘。

颁 奖 词

徐梵澄先生贯通中西印三大文明修建10块足球场,在中西哲学宗教、文艺、诗歌每一领域都深具卓识,是一位“被低估的学术大师”。本书是作者侨居印度时,向印度及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传统菁华的第一本著作,在中西比较和中印比较的视域里观照孔子思想,全面而精妙地展示了孔子的生平经历、著作思想和教育成就,是一部意蕴沉博又通达晓畅的国学佳作。

徐梵澄(),著名哲学家、翻译家和印度学专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书画家、艺术鉴赏家和评论家,被誉为“中国新兴版画第一人”。1929年至19 2年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国后,在中国最早成系统地翻译尼采的著作。1945年,赴印度任泰戈尔国际大学教授。1951年,入南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学院,翻译、著述、讲学27年。1978年底回国,入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梵澄先生精通多种古今语言,会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尝试以“精神哲学”的进路重新阐释古典,形成其独特的学术体系,是享誉国际的东方哲学大家。

以下短文节选自《孔学古微》第四章《儒学大义》对待身边的人,是徐梵澄先生对于“仁”的解读。

研究儒学需要寻出儒学之大义,即中心原则。对于我们来说,比之于圣人一己之所得,圣人的教诲更显重要。即使不存在这样的原则,我们也要从儒家哲学中阐明出这原则。这是一种颇为实用的态度,处理具体事物时似乎还必不可少,当讨论主题如此具有精神性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而且我们确实找到了这样的原则。

“仁”字一直是翻译家和注释家投入精力最多的一个字。“仁”字的结构很简单:右边是“二”,左边是代表“人”的偏旁,表明 “仁” 的意思是有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用语中,“仁” 字还有水果“核”的意思,保存着植物的生命原则。“仁”字的反义是“麻木”或“漠然”,还常用来描述类似麻痹的病症。

经典中出现“仁”这个中心原则的所有段落都是活泼生动的,丝毫没有神秘或含糊之感,而这个词的英译却大多拙劣,窒碍原义。例如,理雅各将“仁”译为“virtue(美德)”,这会使英语读者产生错误的印象,以为如此伟大的精神导师不过是板着面孔宣讲道德规范的教师。因为“virtue”在汉语中有另外一个对应字“德”,常与“道”字连用,如老子的书名为《道德经》。《哈佛经典·神圣经典》中,“仁”被简单地译为“love(爱)”,更生动,却略显肤浅,也没有传达多少含义。因为“love”在汉语中也有另外的对应字。“仁”还被翻译为 “benevolence (善行) ” 和 “beneficence(仁慈)”,相对于原义,这两个英文词含义太过狭窄;还有译为“compassion(同情)” 或者 “loving kindness(慈爱)”,与原义较近些,含义却更显窄。 “Sympathy(怜悯)”太过浅陋,“humanity(博爱)”含义足够宽广,但却浮表。总之,英语中没有完全与“仁”对应的词汇。

我们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翻译,也不是任何定义,而是正确的描述。肯定地说,“精神之爱(psychic love)”非常接近原义,但这爱并不只针对个人。这是一宇宙原则,汉语中称为“天地之心”,宇宙的大和谐以之显现和遍漫。“神圣恩典”也非常合适,只是背后有施加恩典的神圣者,这么“仁”便少了人格性。 “仁” 可以被看作是普降“神圣恩典”的“彼(That)”。以太阳和阳光做类比,“彼”即是太阳本身;但是没有阳光的太阳,如何还是太阳呢?如果我们要使用“爱(love)”这个字,只能在“神圣母亲”的定义下使用:

爱是直接源自“唯一者”的巨大震动……

整段为:“爱是直接源自‘唯一者’的巨大震动,只有极纯洁和强大者才能接受和显现它。

换个说法,“仁”就是“神圣之爱”,“神圣圆成”也十分接近,自存于人类之上的圆成。如果称之为某种圆成状态,那这正是所有人类都努力趋向的一种状态,进入这种状态的人即为神圣。向下则接近人的层面上,“仁”包含着各种善,如平和,非暴力,慈爱,善行,同情,博爱等等,还有其他许多美德,如孝,顺,忠,诚,信,以及对适当、有礼、正义、正直、谦虚、谦和的热爱等等。总之,“仁”在上,亦在内,是宇宙存在的根底。

(: )

一周岁宝宝不爱吃饭
降糖药
儿童健脾胃吃什么最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