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常识

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

中药常识  2020年02月18日  浏览:3 次

摘要: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少辛增酸”、“一场秋雨一场凉”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

每年的8月22日或2 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处,去也,暑期至此而止矣。 这里的 处 是 终止 的意思,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但此时外界的暑湿之气还没有完全消褪。此时人的阳气从旺盛的顶点慢慢下降,所以尤其要注意 养气 ,以防到了冬天阳气不足。

处暑简历

中文名:处暑

英文名:StoppingofHeat

代表寓意:表示炎热暑期即将过去

气候特点:气温下降,秋老虎,雷暴

风俗活动:放河灯、开渔节、泼水习俗

风俗食物:吃鸭子

三候: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滋阴润燥

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 少辛增酸 、 一场秋雨一场凉 等,就是对 处暑 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人体最舒适的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而秋天一般为 0%。

处暑防温燥

做到以下三点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科学睡眠防秋困。早点休息可以多藏精。晚上睡觉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脾胃受凉。

处暑至,秋燥来,少辛增酸防秋燥。 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说的就是秋季养生之道。

舌燥,叩齿生津以去燥。 人若能每天不吐唾液,则精气常留,眼明耳灵。

灸法防温燥

必备中国灸

此时使用中国灸产品可以通过药疗和热疗刺激人体的经穴,使经络中的气血循行加快,从而加强对和四肢百骸的营养,补充人体阳气,以达到防病抗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灸疗以下穴位,亦能达到防温燥效果。

风池穴

【取穴】: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与风府相平。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肺俞穴

【取穴】:第 胸椎突下,旁开1.5寸。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神阙穴

【取穴】:脐中央。

【取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 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 与后2/ 交点上。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1穴)。

秋季气候多变,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时期,人们的情绪也极不稳定,所以有 多事之秋 一说。秋季可以分初秋、仲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所以养生保健也应随气候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初秋湿热重,防暑降温要继续!养生以清热祛湿,滋阴润燥为主。

建议:初秋时居家调理选穴主要以肺俞、脾俞、大肠俞、阴陵泉、太溪为主。

建议:初秋包括立秋、处暑两个节气,因气温还是较为炎热、多雨,应以 清补 为主,多吃一些健脾、利湿、清热、祛暑的食物。

仲秋养阴要防燥,润肺益胃肠!仲秋养生以养阴要防燥,润肺益胃肠为主。

建议:仲秋时居家调理选穴主要以肺俞、脾俞、膏肓、照海、太溪为主。

食疗建议:仲秋包括白露、秋分两节气,这段时间雨水渐少,树木干枯,人体常出现 燥、干 ,因此这时应以 养阴润燥 为主。

晚秋防燥又防寒,情绪要乐观!晚秋养生要防燥防寒,润肺疏肝。

建议:晚秋时居家调理选穴主要以:肺俞、脾俞、肝俞、肾俞、关元等为主。

食疗建议:晚秋包括寒露、霜降两节气,此时阴气日盛,应从饮食上注意增强人体的抗寒、防燥能力。

 


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仅在至少一种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失败的情况下使用。可用于慢性关节炎(如骨关节炎等)的疼痛、手术和急性创伤后的疼痛、原发性痛经的症状治疗。

老年人如何快速补钙抗痉挛
通心络效果怎么样
南阳十佳牛皮癣医院
友情链接